影響癌癥患者放療結果的因素:
一、影響癌癥放療的內在因素:
1、 腫瘤的組織學來源,如起源于淋巴組織的惡性淋巴瘤和來源于生精上皮的精原細胞瘤對放射線的敏感性較高。
2、 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腫瘤的放射敏感性同腫瘤細胞分裂能力成正比,與其分化程度成反比,即同一類腫瘤分裂能力強、分化程度差,則放射敏感性越高,反之則越低。但在臨床上由于增殖快、分化差就提示惡性程度高,預后不良,因而在此意義上放射敏感性僅表示對治療的反應性,同臨床的可治得好性并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
3、 腫瘤的生長方式,一般來說,菜花型、表淺型腫瘤較敏感,而浸潤型和潰瘍型腫瘤的敏感性較低。
4、病程的早晚,早期腫瘤體積小,血運好,乏氧細胞少或沒有,因而放射敏感性較高,隨著腫瘤的生長,體積增大,瘤體內血運差,乏氧細胞增多,中心部位由于缺氧壞死、液化,增加了腫瘤細胞的抗放射性,而使敏感性降低。
二、影響癌癥放療的周圍環境因素:周圍環境主要是指血運同腫瘤局部的相關因素,血運豐富的部位較血運差的部位腫瘤的放射敏感性高。如頭面部腫瘤的敏感性要高于四肢部位的腫瘤。腫瘤局部的相關因素,包括局部組織的炎性反應,充血、水腫的情況及局部有無感染的表現,這些相關因素都可以使局部血運減少,氧供減少,影響腫瘤的放射敏感性。
一般來講年紀越大,因為體質弱,越難以承受放療。不同部位的同類腫瘤放射治治療結果果不同,這與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對射線的耐受力相關 .以鱗癌為例,生長于子宮頸的鱗癌其附近有對射線敏感的直腸、膀胱;生長于食管的鱗癌其附近有對射線敏感的肺、脊髓。皆不易給到較大劑量,而生長在皮膚上的鱗癌部位表淺,易定位,影響正常組織少,易達到足夠劑量,所以治治療結果果滿意。
隨著影像診斷與放療技術的不斷改進,采用高能X線或伽瑪射線、電子束、質子束等圍繞靶點連續旋轉或固定野集束照射,可在照射部位得到與靶區斷層圖相適形的劑量分布,使放射線較大限度地集中在病變靶區內。
在治療病人時,先根據CT、MRI所得的病灶(靶區)與周圍器官和組織的三維解剖,利用計劃系統計算出射野照射方向上應有的強度分布,然后按照設計好的強度分布在治療機上實施治療。這種方法稱為適形放射治療,即高放射劑量區(照射野)形態與腫瘤(靶區)形態一致。對癌癥病人腫瘤類型的分類以及判斷是否對放療敏感,可以很好的幫助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減輕放化療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做到減輕不適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 溫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實有效,只供業內專業人士研究使用,不作為用藥指導和對患者的承諾保障。
上一篇:腫瘤患者放療后的皮膚損傷有哪些 下一篇: 單純的放射治療可以治得好癌癥嗎